2024 年 03 月 28 日 星期四
新闻搜索:
您当前的位置 : 南海网  >  海口新闻网  >  海口新闻

新华社聚焦海口湿地生态建设:湿地入城,又见乡愁

南海网 http://www.hinews.cn 时间:2018-10-23 17:02 来源:新华网 作者:

  新华社海口10月23日电(记者涂超华、刘诗豪)海口市凤翔湿地公园内流水潺潺,绿草如茵。很难想象,这个市民游客休闲散步的好去处、具有强大污水净化功能的湿地公园,两年前还是臭气熏天、人们避之不及的垃圾堆填场。

 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,近两年来海口市以湿地城市建设为突破口,不断创新城市生态治理,着力改善生态民生,在生态文明建设上闯关探路。

  湿地入城,又见乡愁

  海口市依河傍海,丰富的水系和分布广泛的湿地是城市的灵韵所在。

  然而,由于城市快速发展、环境污染等原因,一段时间以来海口湿地面积逐年减少,水体污染日趋严重,生态功能不断退化。其中,最大的羊山湿地在2004年至2016年间面积减少了1/3。

  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发展的最大本钱和核心竞争力。近几年来,海口市以湿地修复和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,不断探索和创新城市生态治理模式。

  全长24公里的美舍河是海口的“母亲河”。多年来,因雨污分流不彻底、污水截留不充分成了多次治理未果的城市“臭水沟”。

  问题在水里,根源在岸上。海口市治水办综合组组长王亚琴说,海口破解以前“九龙治水”多头管理、各自为战的环保格局,形成了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“大环保”管理模式。同时,通过转变治理理念实现科学治水,将以前的工程治水方式改为生态治水方式,通过控源截污、内源治理、生态修复,把美舍河改造成了由滩涂、湿地组成的生物多样性水生态系统。

  美舍河变了。水清鱼跃,岸绿景美,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,市民们又找回了曾经的记忆。海口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传志说,通过把美舍河治理经验向全市其他水系逐步推广,海口持续推进32个水体的治理,越来越多的河流又现清澈,“水城”风貌正渐渐重现。

  城市生态治理的海口探索

  10月的海南,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区内波光粼粼,白鹭翱翔。作为海口的城市名片,这里有全国连片面积最大、种类最多的红树林,被称为“中国红树植物基因库”。

  为保护东寨港红树林湿地,海口市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,并出台《关于加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》等多部法规。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辜绳福说,立法为红树林湿地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,短短几年时间,红树林湿地保护区的面积由5万多亩增加至12万多亩,红树植物增加到19科36种,占到了全国的97%。

  在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中,海口市同步推进生态治理与法制建设,通过不断深化生态环保领域的改革,建立健全湿地保护长效机制。

  海口市将“河长制”与“湾长制”结合,实现“河湾同治”。海口市组建了国内知名湿地专家参与的“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”,建立起以市级湿地保护管理局、湿地保护管理中心、区级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等为基本构成的湿地保护组织管理体系。

  生态保护落实责任是关键。海口将湿地面积、湿地保护率等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制度体系,对保护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追责。2017年,海口市、区两级有10余名干部因红树林和滨海湿地工作责任落实不力被问责。

  湿地建设改善“生态民生”

  海口凤翔湿地公园、五源河湿地公园、三角池公园陆续建成,潭丰洋湿地公园建设正在推进中……湿地公园已是市民亲近自然、游憩休闲的好去处。

  秀英区永兴镇冯塘村曾是海口最偏远、经济较落后的村。通过引入社会投资,利用冯塘村生态资源建设的“冯塘绿园”,已成为一个集湿地、生态农业、民俗文化等多元素融合的乡村生态旅游区。

  “冯塘绿园”副总经理杜思思说,通过旅游服务、旅游区务工和土地租金分红等,全村50多户村民家庭每年每户能有2万多元收入,群众真正从湿地保护利用中得到了实惠。

  湿地城市的建设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也提升了海口的吸引力。海口市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产业,运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,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,打造绿色产业体系。

  近年来,海口成为国内外大企业发展布局的重要选择。 2017年,全市共引进招商项目141个,协议投资近1800亿元,阿里巴巴、普华永道等企业也在今年先后落户海口。

  “未来3年将陆续建设4个国家级、3个省级湿地公园,打造45个湿地保护小区;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先行区江东新区建设也将实现湿地入城。”海口市副市长文斌说,作为全国首批6个提名城市之一,海口市正在全力角逐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,朝着“最美国际湿地城市”的目标大步向前。

责任编辑:周玉敏
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
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