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年 03 月 29 日 星期五
新闻搜索:
您当前的位置 : 南海网  >  海口新闻网  >  海口新闻

海南周刊 | 海口明昌塔逸事:古人游记中的河光塔影

南海网 http://www.hinews.cn 时间:2017-12-04 15:46 来源:海南日报 作者:梁君穷

  明昌塔逸事:

  古人游记中的河光塔影

明昌塔旧照。王力收藏、蒙乐生翻拍

  夜灯映照的美舍河国兴大道段,旖旎的美景为市民和游客呈现不一样的海口。这里的河道曾是明昌塔的所在地。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

  文\海南日报记者 梁君穷

  11月25日,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海口气温直降,连绵的细雨在城市中飘洒了一天。细雨在海府路旁的路面上汇集成溪,蜿蜒流下高坡,汇入美舍河中。

  从地形图上看海口城区,可以发现在美舍河与海府路交汇处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的落差,海府路地势高,美舍河地势低。若不是今天修建了许多高楼大厦,站在海府路的高坡之上还可以一眼望见南渡江。

  过去,高坡之上,海府路往西,诞生了府城、海口两座城池;高坡之下,海府路往东,一条河连接了这两座城。过去的美舍河水中舟楫往来,河畔人文景观繁盛。寒冷冬日,不妨展卷读几页史书,随着古人脚步,去领略月光塔影下的城与河。

  友人诚邀约

  杨缵烈,一个史料中连生卒年月都说不清楚的人。我们可以知道的是,他是广东梅州市大埔县人,当过苏泉书院掌教,享年66岁。但海口人应该感谢他留下了一篇游记——《游大悲阁登明昌塔记》,从这篇游记中可以感受到清代乾隆时期美舍河的风光。

  乾隆十一年,即1746年,杨缵烈怀着高兴的心情与两位友人游大悲阁、登明昌塔。而这之前的十年,却是他灰暗的十年。

  十年前的秋天,杨缵烈由梅州老家千里迢迢赶赴顺天府参加乡试,顺天府是京师畿地,乡试是省一级的大考,是科举考试过程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。

  幸运的是,这次杨缵烈轻松通过乡试,成为了举人。然而在接下来的九年里,他参加会试屡试不第。

  乾隆十年,即1745年,杨缵烈再次参加会试,还是不中。但这次他却意外地进入了明通榜。所谓明通榜,就是在会试落第举人中选取文理明通者补授出缺的学官,于正榜之外另出一榜。阴差阳错的一次上榜,让杨缵烈得以与海南结缘。

  也是同一年,琼州知府于霈和知县杨宗秉在府城外的苏公祠(今五公祠景区内)添建讲堂、后堂、学舍,改为苏泉书院。建了书院自然需要主讲的学官,于是刚刚入列明通榜的杨缵烈被聘渡海来琼,成为苏泉书院的主讲人。

  第二年,八月十二的这一天,杨缵烈的两位好友冯愧斋和丘衡之邀请他去大悲阁一带秋游。杨缵烈来琼不久,琼州名胜古迹对他来说都很新鲜,于是欣然应邀。

  大悲阁离苏泉书院约一公里,明昌塔在大悲阁后,从苏泉书院沿着美舍河往东北方向行走,十多分钟便可到达。

  当时杨缵烈在苏泉书院执教,常在浮粟泉附近的亭子读书休憩,便时常看见远处有一座高塔,也就是他这次要去的明昌塔。

  相携来拾趣

  出了书院向东,没走多远,琼山人丘衡之就告诉杨缵烈,苏东坡双泉的遗迹,一处是在书院中,一处就在这山麓的田塍之间,他小时候还见过一块碑,可惜现在也找不到了。

  快要到大悲阁之时,一行人经过美舍河上一座小木桥,冯愧斋不禁起了诗兴,连忙告诉两位友人,他在这里想到一句诗——“纡回竹径桥通寺”。

  杨缵烈十年苦读,也不是等闲之辈,立马回了一句:“徒倚泉亭塔对门”,既对仗工整,又说出自己每日空坐亭院也没有来过明昌塔拜访的事情,比冯愧斋略高一筹。

  在这场面一度尴尬之时,丘衡之赶紧出来转移话题:我听说这座塔是明代许子伟跟乡里的士大夫合建的。

  这时冯愧斋顺着接话,他对两位友人说:“你们听说过以前海瑞跟许子伟他们一起登塔时作的那首诗吗?”说着他就把诗朗诵了一遍。

  杨缵烈马上反驳:这首诗不像是海瑞写的,一定是喜欢生事的人假托海瑞之名作的。

  后来的研究发现,这个“好事者”是明代先贤、定安进士王弘诲。

  不一会,杨缵烈一行来到了大悲阁。当时的大悲阁有前后两座,每座都是三间房屋并排,整体光洁亮丽。而四周草木清幽,居住其间有宁静致远之感。

  今天大悲阁仍存,在原来旧址往东南数百米的美舍河畔,为2009年重建,规模和气度都不能与当年相比。

  今天国兴大道与美舍河交界处的河水中,曾是明昌塔的所在。明昌塔经过抗日战争及后来的破坏,早已遗迹难寻。当年杨缵烈等人却能在这里登高远眺,目极沧海。

  在大悲阁中用茶小憩后,杨缵烈一行开始登塔。登上第一层塔,三人四面远眺,感觉到景致优美,心旷神怡。忽然海风怒吼,凛冽得让人受不了,三人急忙跑下楼来。由此可想而知,若是没有高大建筑阻拦,在国兴大道与美舍河交界的地方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海风。

  风停之后,三人复登明昌塔,这一次风停云定,三人上到塔的最高层。在塔上,杨缵烈发现许多前人题字,他来不及细看风景,只顾得要把能看清的题字抄录下来。

  意兴犹未尽

  待到寺中的僧人都斋戒结束后,杨缵烈一行才慢悠悠地伴着夕阳光影踏上归程。三人不走来时候的路,而是走上了塔旁边高坡,在高坡上放目远望,大海、远山和夕阳余晖融为一体,一片美丽的晚霞山海景象。

  他们所处的高坡应当是今天海府路一带的高地,从此处向东边望去,他们看到古村里升起袅袅炊烟,山林竹树在暮霭中若隐若现,秋色在苍茫中呈现。这一片美丽的黄昏秋色让三人心情更加愉悦,于是三人就在开阔的浅草地随兴辟路而走,沿着美舍河走回苏泉书院。

  回到书院之后,三人品茶论道,就着地方志考证海瑞登明昌塔作诗的真伪。最后杨缵烈得出结论:建明昌塔,首功可以算是涂文奎和许子伟,但主要的经营还是靠后来的李多见和翁汝遇;而海瑞死前明昌塔未建,所以海瑞不可能登塔作诗。

  杨缵烈的论证终于得到了冯愧斋和丘衡之的认可。此时夜色已深,椰子树叶在风的吹动下沙沙作响,窗外月色如霜般皎洁。冯愧斋在这月光之下又吹奏了一曲《水龙吟一弄》,在悠扬箫声中,三人结束了这一天的活动。

  杨缵烈回到书斋,将这一天的行程记录下来,于是我们才能在270余年后通过阅读神游当年的河光塔影。

  如今明昌塔遗迹早已不可寻,那杨缵烈之后,美舍河畔这座灯塔又有怎样的归程呢?时光跨过将近190周年,在1935年的一本琼海中学(今海南中学)校刊中,一篇中学生的游记,记录了当时明昌塔和美舍河的情景。

  1935年11月,也是一个秋日,韩蒸丰跟老师、同学共三十余人一起前往明昌塔露营。他们一行穿过府城,路过五公祠,到达明昌塔之时,太阳已经没近地平线。

  游记中写道,他们在明昌塔附近的高坡下扎营。不知道这片高坡是否是当年杨缵烈一行远望山海所站的那块高坡。

  “前临田野,更有一条小溪蜿蜒其间,左近东南有一塔——明昌塔——矗立天际。我们坐于幕内,促膝谈心,听得流水淙淙……晦月半规,从东方慢腾腾而上升。”游记中所描写的自然之趣令人神往。

  而当时的明昌塔四周已是满地荆棘,乱草杂生,塔旁边的大悲阁也已经坍圮了一角,佛像仍在,但和尚早已不知去处。

  明昌塔又称下窑塔、下洋塔。层高七级,气势雄伟,是明清时期府城著名景观之一。明万历年间,知府涂文奎、给事许子伟及乡士同建,旁边还有敬事堂、文昌阁、关帝庙等。塔的高度有说34米,也有说48米。塔分七级,用青砖筑成,塔身八角形。

  1944年,明昌塔因顶部过高有碍飞机起降和目标明显易导致机场被盟军空袭,被侵琼日军拆掉上部三层;1958年,“群众又拆除了三层;“文革”时期,明昌塔最后一层被拆除。

  岁月沧桑,如今唯有循着古人脚踪,领略时光河流中的明昌塔影。

责任编辑:吴婵
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
123